中药材是我国制备中药方剂,成药的原材料,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、药用动物与药用矿物。其中,植物类的药材约占90%。全国应用的药材有1000~1200种,其中野生药材种类占据约80%,栽培药材种类占约20%。栽培药材的供货量则超过药材使用总量的70%,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国药材的主要来源。
发展现状
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供应,主要依靠的是野生资源。自20世纪中叶,我国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,虽然目前仍有70%左右的中药材品种来自野生资源,但30%来自裁培和养殖的药材品种,其生产量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%以上。截至2012年,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40万公顷(不含林下种植面积)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10年版)收载药材品种达616个,种植养殖品种近在300个,其中生产供应以栽培(养殖)为主的近200种,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%以上,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、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。报名热线,郑老师13209256588
中药材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,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,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部分贫困地区调整种植结构、提升居民收入的关键产业,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。据资料显示,2021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28万亩左右,同比增长3.4%。
中药材种植分布不均衡,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,集中度较高。云南省作为中药材种植大省,2020年种植面积900万亩,种植面积连续稳居全国第一。根据《全国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(2018-2025年)》,全国共划出七大地道药材产区,分别位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和西北,并依据气候条件,因地制宜侧重部分品种药材的种植。
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多、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。据共研网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中药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,中药材的出口数量远大于进口数量。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中药材产量达495.2吨,需求量达489.9万吨。
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增速可观。自从中医热兴起后,药材销量同样增长,价格也是水涨船高。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,2018年达到1246亿元,预计2022年将达到1708亿元,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,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%。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驱动下,中药材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,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中药材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。
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回归大自然的思潮日渐强劲,人类的医疗模式已从原来的治疗型逐渐转向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型,而一些具备预防与保健功能的中草药也将逐渐受到青睐。保健食品、天然绿色食品开发将成为黄金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原料,天然中草药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在日益增高。
按照系统层次分类
景观模式(生态景观层次):甘草防荒漠化种植模式;金银花梯田堤堰生态种植技术;林下山参栽培模式;林下重楼仿野生栽培模式;铁皮石斛附生梨树仿野生栽培模式;续断野生抚育模式;连翘仿野生栽培模式;山坡地种植橘子模式(橘红);银杏中药行道树模式;药用植物园生态旅游模式。
循环模式(生态系统层次):附子等中药非药用部位秸秆还田模式;金银花套种大豆(马铃薯)循环生产栽培模式;“猪-沼-药”模式';中药废渣生物有机肥再利用模式;中药非要用部位再利用的养殖模式。
立体模式(生物群落层次):阳春-砂龙眼立体种植模式;天南星-皂刺立体生态栽培技术;太子参-油茶立体种植模式;栝楼-油茶立体种植模式;三七、白及、黄连、黄精、人参、重楼、霍山石斛林下种植;黄芩-玉米套作;柴胡-玉米套作;麦冬-玉米套作;栝楼-黄豆套作;半夏-玉米间作;泽泻-莲田套作;附子-水稻套作;浙贝母-水稻水旱轮作;西红花-水稻轮作;当归-小麦轮作;地黄-小麦轮作;川芎-水稻水旱轮作;米仁-油菜轮作;水稻-黄连水旱轮作;太子参-水稻水旱轮作;“葡萄+浙贝母-青毛豆”高效种植模式(浙贝母-青毛豆属于轮作);栝楼“三位一体”高效栽培技术;金银花-鸡鸭立体种养;蟾蜍-水稻共生模式;西红花-水稻-鱼共生模式;黄芪-马铃薯-畜牧业生态种植模式;黄芪-畜牧业生态种植模式;
生物多样性模式(生物种群层次):三木药材-菌类药材立体循环栽培模式;万寿菊-丹参抗根腐病模式;丹参-地瓜抗病模式。
良种良法模式(生物个体层次):三七、地黄、枸杞、人参等抗逆性品种选育及田间管理配套技术模式;石斛设施栽培模式;西洋参有益微生物增殖模式。
1、强化科技支樘,提升中药材质量
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,大力支持中药材的育种,积极推广优良品种,由政府财政部门安排专门的优良品种,进而推广补助经费,鼓励基地、药农示范优良品种;运用重大项目平台,将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,注重培养能够承担中药材种植的其础研究,应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项目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加强贵州省高校,科研院所中药相关学科体系建设,为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和诸备人才:对药农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培训,计药农根据中药材生理需要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。
2、培植和优化中药材生产基地
对于中药材的种植培育,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因地制宜,要有重点的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(镇)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其地,发展一批专,村和种植大户,通过带头,示范,以点促面,促进中药材特色、发展。
3、防治病虫害,预防农药残留
夏季是中药材病虫害的高发季节,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,以农业措施为主,尽可能选用生物制剂或昆中天敌进行防治: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,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,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的要求,控制施用量和次数,掌握好施用间隔期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;严禁使用国家禁止在中药材生产中使用的农药。
4、提高种植效益
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,有效提高药农的经济收入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增加药材的种植效益,必须摸紧科技这把全钼匙,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中药材生产中去,严把选种,育苗,移裁,管理,加工、收藏等关目,提高药材科技含量,依靠科技增加种植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