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70年代末,2斤半的中草药种子、几十亩的“小打小闹”,不曾想到,四十多年后却成为了如今正紫镇的主导产业,中草药面积达万亩,其中该镇出产的竹叶柴胡更在四川省内首屈一指。“卢大姐,你的柴胡851公斤,6块5(角)一公斤,一共是5531元……”6月20日,在正紫镇窝棚湾村5组的公路旁,本地中药材收购商邱爱一边指挥工人将收购的柴胡装车,一边将现金交到农户卢桂华的手中点收。据卢桂华介绍,她家共种植了8亩地的中药材,其中有7亩地种植的是柴胡,还有1亩地种植的是薄荷。今年因为雨水充沛加上管理得也好,柴胡长势良好,市场行情也好,已经卖了1万多元。
如今,正紫镇窝棚湾村5000余亩草药地里种植有柴胡、荆芥、薄荷、益母草等18个品种。为了引种示范,该村还有近100亩试种示范基地,从这个基地里走出来的藿香、薄荷等,已被村民们成功种植,因为这里出产的品质高,成为了“抢手货”。从之前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到如今遍地绿意的金土地,这里的乡村因为种植中草药来了一个大变样,据了解,正紫镇年产各类中药材5000吨,总产值3700余万元,药农户均种植收入11000余元。今年以来,该镇按照“因地制宜、长短结合”的原则,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,形成集中优势,加快推进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建成窝棚湾村中药材种植核心区道路环线,将卫星村、窝棚湾村共计6000余亩的中药材产业“连成片、形成环”。同时还将依托荣县正紫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,以窝棚湾村、卫星村、张家庙村为核心连片打造,形成“坡上中药材,坝上中稻+再生稻”的丘陵立体种植业。
8月中旬 ,持续的极端高温,荣州大地处处都是滚滚热浪。但高温酷暑,却挡不住佛手柑园林里村民采收的脚步,在约2米高的佛手柑树枝上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颗颗如手掌将五指张开的果实,果实大的有碗口大,小的有拳头大。当天,新桥镇新屋坝村党员虞利娟就戴着手套提着竹筐走进自家林子,和家人一起采摘佛手柑果实。“已经卖了三次,收入6258块钱,估计林子中还有3000多斤。”汗流浃背的虞利娟说道。据悉,为了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佛手柑中药产业,在村委干部的带动下,在党员的示范下,目前全村累计发展佛手柑中药3000多亩。
12月,寒风萧瑟,在观山镇,一群又一群排列成一字型的村民,有忙碌的身影,有嬉笑的话语,他们身着防水胶靴鞋,一边用手抠起田里的泽泻果实,一边用刀子去掉泽泻头顶枯萎的叶片,三轮车则穿梭田间运输泽泻,这些忙碌劳作的元素,似乎抵御了冬日的寒冷。这片中药泽泻,是收割水稻后种植的,大春水稻收获了1200斤干谷子卖了1800多元,稻田里的龙虾还卖了近3000元,加上中药的收入实现了亩收入1万多元。同时110元钱一天的工价请当地村民抠泽泻,最多的时候一天140多元,抠泽泻要持续二十多天,方便当地村民家门口务工。
冬去春来,四季轮替,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里,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中药材种植在荣县开出了一剂“良方”,因地制宜,发挥中草药种植优势,让中草药种植惠及更多当地群众,让增收致富有希望,乡村振兴有盼头。记者了解到,荣县种植中药材有40余年的历史,初步形成以正紫、新桥、度佳、东佳等乡镇为核心的柴胡产业带,建成了铁厂、高山的黄栀子;东佳、新桥、高山的佛手柑;正紫的丹参;双石的金银花等核心种植区。全县有中草药资源450余种,一般品种150余种,其中,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所需中药材品种30余种。主要销往成都、重庆、陕西、广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兰州等地。荣县注册了“正紫”中药材商标,制定和发布了“无公害中药材竹叶柴胡生产技术规程”自贡市地方标准,“荣县柴胡”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道药材。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,全县有58家涉及中药材生产的专业合作社,还有18家涉及中药材生产的家庭农场,全县共种植中药材4.7万亩,产量7181吨,产值4944万元,而中草药种植已经成为农户增收的一个新亮点。